國慶節前,江蘇財政廳就2017年全省實施PPP項目培訓班講話時也明確:對于無現金流、完全政府付費的項目從嚴從緊控制,當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到當年一般預算支出10%時,一律不安排新的PPP項目。
不僅江蘇、浙江,不少地區也釋放出對純政府付費PPP項目采取審慎的態度。請看PPP頭條專欄文章《政府付費型PPP時代將終結,新的主角是誰?》
重要會議召開在即,地方融資平臺消息層出不窮,但PPP市場卻一片風平浪靜,這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年中提前釋放的訊息已證明,在之前兩年大行其道的政府付費型PPP項目的時代已經終結,下一輪PPP項目的機會在環保、在農業、在能源、在醫療教育。
一、政府付費型PPP項目因地方融資收緊而生,因體制理順而終結;
大多數政府付費型PPP項目的主要特征是均為無現金流的公益性資產、只存在最基本的簡單養護工作、不需要精細化的運營工作,是地方政府為解決可用財力與基礎設施投資的矛盾的產物。隨著政府融資體制的理順,規范化的融資渠道逐漸暢通,政府直接融資的成本比采取PPP模式更低,地方政府已失去推出單一類型、建設屬性強的純政府付費型PPP項目的動力。
同時,即使政府還有部分推出的純付費項目,也因逐漸見頂的財政承受能力及下行的收益率,社會資本方參與的動力也在逐步下降,不少社會資本方因此感嘆項目雖多,但能落地的項目越來越少。財政部在征集第四批示范項目的時候也強調,項目應當建立完善的運營績效考核機制,有經營性現金流,投資回報機制以使用者付費為主。
綜合以上幾點,筆者認為政府付費型PPP項目為主流的時代已經終結,但有技術難度、數額特別巨大、跨區域合作等需要采用PPP模式的政府付費型項目仍然會繼續存在。
二、兼具公益性及現金流的環保、農業、醫療教育領域更貼近中國式PPP模式;
政府付費型PPP模式不再是主流,但PPP模式仍然是本屆政府主要推行的方向,在十三五期間仍然會進一步發力,具體領域會向公共服務領域延伸,筆者認為,在明后年,兼具公益性及現金流的環保、農業、醫療教育領域的PPP項目會密集推出及落地,且和前兩年不同的是,政府推出項目的核心訴求從融資轉向了運營。
如果說基礎設施建設是“硬件”,那么公共服務就是“軟件”,在之前的十年里大基建已讓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跨入了世界前列,而公共服務的建設仍然落后于許多國家,特別是在鄉鎮、農村地區。
目前,國務院已提出了十三五期間要讓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從目前來看,要完成目標,僅依靠政府本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引入社會資本與民間管理機構,才能完成目標。而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了必須由政府或國有資本進行引導,所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PPP模式將是公共服務領域的絕對主流。
三、央企、國企、民企、外資的各自使命;
在新一輪的趨勢中,央企、國企、民企、外資的角色地位已逐漸清晰,各自擁有其不同的定位與使命。
央企將在堅守主業、嚴控債務率的情況下,依照國家確定的領域范圍作為龍頭,引導行業整體發展。
地方國有企業,包括融資平臺在內,會依托自身領域和地方資源,進行集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地方國有企業很可能轉身變為PPP項目中社會資本方的主流,故經濟較好地區、已完成原始積累的國有企業可能是這一輪最有希望成為贏家的角色。
有技術研發能力、著眼于專業化運營、新技術新材料的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逐漸轉好、發力的情況下,將在各自耕耘的領域內得到回報;同時隨著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們將能看到地方國資企業與專業化民營企業的頻繁聯姻。
目前PPP模式已對外資放開,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已向境外投資者推介我國的PPP項目,筆者認為,引入外資作為財務投資人是目前大家都想看到的結果,外資進入作為財務投資人可有效降低PPP項目的融資成本,同時由境內企業主導又能夠克服外資直投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問題,且遠期可在外資合作項目上試點創新金融工具的應用,有助于提高融資效率及水平。
四、小結
中國崛起,是因為走了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中國式PPP與國際通行模式的不同也因有其內在的原因,希望在未來的數年內,各行業領域能有一批專業企業因PPP模式而獲得機遇做大做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