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l5pbh"></meter>
<output id="l5pbh"><dl id="l5pbh"><mark id="l5pbh"></mark></dl></output><cite id="l5pbh"><strike id="l5pbh"></strike></cite>
      <meter id="l5pbh"></meter>

      <pre id="l5pbh"><video id="l5pbh"><ol id="l5pbh"></ol></video></pre>
      <dfn id="l5pbh"></dfn><b id="l5pbh"><video id="l5pbh"></video></b>

      <font id="l5pbh"></font>

        <em id="l5pbh"><span id="l5pbh"><pre id="l5pbh"></pre></span></em>

        <track id="l5pbh"></track>

        <font id="l5pbh"><noframes id="l5pbh">

        <dfn id="l5pbh"></dfn>
        天天操夜夜操 啊AV_国产亚洲视频精彩在线播放_色屋精品毛片免费久久_久久久免费丁香五月_2021国产综合网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扶貧工作信息 > 扶貧工作
        精準發力拔“窮根” ——新田縣實施“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幫扶城鄉困難家庭脫貧解困紀實
        • 2016-12-21 13:57
        • 來源: 永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 發布機構:
        • 【字體:   

        近年來,新田縣搶抓精準扶貧機遇,高位推動,整合資源,利用“互聯網+”在就業技能培訓中的集成作用,大力實施“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破解城鄉困難家庭“就業難”與企業“用工難”的勞動力供給側難題,取得了貧困人員技能提升、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城鄉困難家庭脫貧解困的三贏效果。2015年,新田扶貧實績考核排全省第6位;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湖南省全面小康推進工作十快進縣?!?/p>

        以集約化為目標 構建大職教格局 

        實現技能培訓“一盤棋” 

        針對以往職業技能培訓部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實際,新田縣委、縣政府堅持“一盤棋”思想,整合部門資源,構建大職教格局,推動職業技術培訓集約化發展?!?/p>

        整合培訓資金。將人社、教育、工會等上級部門下撥的培訓資金以及本級各有關部門的培訓資金進行整合,堅持工會牽頭、財政統籌,實行專項管理、集中打捆使用,革除培訓資金“撒胡椒面”的弊端。近兩年共整合培訓資金3800萬元,既壯大了全縣職教培訓的實力,又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p>

        統一培訓機構。組建縣職教中心,明確縣職業中專在職業培訓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統一培訓計劃,要求所有培訓職能的部門(特殊行業單獨培訓除外),原則上統一到縣職教中心(職業中專)進行培訓。2014年以來,縣職教中心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180余期、培訓人員19445人,實現新增就業13676人,帶動了6200多個家庭增收致富?!?/p>

        明確培訓重點。突出抓好農民工、未就業大學生、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退伍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自由擇業者、職業中專在職學生、企業職工等人群的培訓。加強培訓針對性和實用性,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開設培訓專業和課程,重點開展智力扶貧、農村電子商務、園區工人技能提升、創新創業、新型職業農民、種養殖業等6大類培訓,著力培養富硒、家私、機械制造等技能型人才,助推三大主導產業做大做強。目前,全縣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占規模工業產值比重達71.1%?!?/p>

        優化培訓政策。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縣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職業培訓,實行“免學費、免生活費、給誤工補貼”的優惠政策,對城鄉困難家庭職業技能培訓實行“零費用”就讀。大力推進“九補兩貸三扶持”政策,對職業介紹、職業培訓、社會保險等方面進行補貼或扶持,著力構建“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推薦就業—扶持創業”等政策保障體系,充分調動勞動者參加培訓積極性,實現“培養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的目標?!?/p>

        強化培訓考核。明確上級規定、本縣安排和部門確定的所有培訓項目都必須報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所有培訓數據統一歸口到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作為年度考核、評先評優、培訓項目資金申報的重要依據。將“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納入各鄉鎮(社區)和縣直有關單位年度綜合績效評估內容,對工作突出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p>

        以信息化為支撐 打造綜合運用平臺 

        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 

        堅持以信息化為支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數據存儲、處理和分析上的獨特優勢,堅持“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與城鄉困難家庭就業需求、產業發展、企業用工和城鄉居民增收的無縫對接,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p>

        堅持頂層設計。堅持“先策劃,后規劃”的理念,依托智慧新田·社會治理創新云平臺,建立“智慧工會”工作平臺。通過掌握工會會員、政策資源、求職方向、企業需求、服務對象狀態等基礎數據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精細、準確的數據信息支撐。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實現工會會員與工會組織、流出會員與新田工會、服務資源與服務對象、崗位供給與崗位需求、縣域工會與省市總工會、工會組織與網格體系相互之間信息的互聯互通,打造無邊界、全連接、線上線下融合的“智慧工會”?!?/p>

        堅持綜合運用。一是發揮信息交流的作用。智慧工會平臺設置了“用工就業”板塊,可以在線發布企業用工和個人求職信息,通過搭建一個雙向互動的交流平臺,有效破解招工難和求職難的困境。今年以來共發布用工信息8500多條,包含木工、電工等上百個工種;發布了不同學歷層次的4600多條求職信息,涵蓋了維修、家政等幾十種不同求職意向,打通了求職用工供需兩側。二是發揮培訓教育的作用。平臺“培訓教育”板塊,實時發布線下課程供農民工了解報名,還收集了焊工、電工等幾十適合農民工學習的課程。在實際操作中,培訓對象只需一臺手機就可以在線上報名參加線下車間基地的“傳幫帶”現場培訓,又可參加網上的專家遠程技術培訓,隨時隨地可將碎片時間利用起來進行技能提升。三是發揮決策參考的作用?!爸腔酃痹O計了后臺統計決策系統,包含全縣163個基層工會組織信息、常住流動及貧困人口基本數據、農民工就業培訓數據、當前動態信息等內容,把這些統計信息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促進智慧決策,進一步優化基層政府資源使用效率?!?/p>

        堅持高效服務。探索建立“智慧工會”平臺,既是工會服務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全新嘗試,也是各級工會組織積極投身精準扶貧的主動作為,最終目標是為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優質服務。平臺建立之初就注重與扶貧幫困工作相對接,對急需幫扶的困難職工詳細摸底,錄入數據庫實行微機管理,利用“智慧工會”微信平臺,使城鄉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就業政策、信息,學習致富技術,拓寬就業渠道。目前,通過“智慧工會”平臺幫助解決就業4500余人,其中實現城鄉困難家庭“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脫貧解困2700余人。經常性地舉辦各種招聘會,為培訓學員就業牽線搭橋。加強與用工企業的對接,建立受訓學員定期回訪機制,詳細了解學員就業后的工資福利待遇等情況,幫助解決各種困難。通過平臺發布維權政策與案例,提供在線維權渠道,極大地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p>

        以精準化為手段 助力脫貧解困 

        實現城鄉幫扶“全覆蓋” 

        “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是推進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該縣堅持把握精準要義,強化措施,延伸服務觸角,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實現了城區農村、縣內縣外一體幫扶?!?/p>

        精準對接農業農村,推動農民向產業工人快速轉變。把農村地區作為實施“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的主戰場?!∠群蠼⑻厣a業培訓學校10余個,根據各自特色開展實用技術培訓,為培訓農民向產業工人轉變奠定了職業技能基礎。依托東升農場、溫氏集團等龍頭企業,培訓、吸納農民工就業,實現由農民到產業工人的快速轉變。如,東升農場采取“基地+培訓”的模式,依托萬畝果蔬產業基地,建成了9800平方米的新型農民培訓樓,通過“傳幫帶”的方式,解決600余名貧困群眾就業。積極在農業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等領域中組建工會,最大限度地把農民工組織到工會中來,既為幫扶困難農民工提供了組織保障,又壯大了工會力量?!?/p>

        精準對接城區社區,推動困難職工家庭解困脫困。把城市社區作為實施“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的重點區域,按照“會、站、家”一體化建設要求,建立了“便民服務站”和困難職工幫扶中心,設置了智慧工會、就業和社會保障、綜合服務窗口等6個窗口,承辦職能部門下放的153項服務職能,實行“一站式”服務。充分發揮社區工會作用,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宣傳優惠幫扶政策,打造“社會援助、就業援助、服務聯動”服務平臺,依托社區“智慧工會”和“智慧就業”微信就業服務平臺,定期向用工企業、下崗職工等困難就業人員提供用工求職信息,強化就業培訓指導。深入調查走訪,掌握困難職工底子,堅持分類指導、因人施策,提高幫扶實效。如該縣中山社區今年以來通過“一戶培養一產業工人”工程共培訓困難職工225人次,落實創業免息擔保貸款78人次,使56名下崗工人走上了就業崗位,30名特困職工實現解困脫困?!?/p>

        精準對接外出務工人口,打造異地培訓“新田模式”。堅持勞動力流動到哪里,職業技能培訓就延伸到哪里,在廣東花都區、廣西玉林市等外出流動人口聚集地建立流動工會和跨省職業培訓基地,筑牢服務異地勞動者平臺,擴大幫扶異地勞動者的覆蓋面。與流入地培訓機構合作,全面推行“訂單式”組織、“定向式”就業的免費培訓,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得不到職業技術培訓的難題,提升異地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和就業率,切實解決了服務在外務工人員“最后一公里”難題。今年以來,在花都等在外務工人口聚集地舉辦各類勞動技能培訓班23場次,培訓人員1300余人(次)。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田模式”得到廣州市委的充分肯定,被評為廣州市社會治理十大創新項目之一?!?/p>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國家部委網站 -
        - 市州政府網站-
        - 省直單位網站 -
        - 縣區網站 -
        - 市直部門網站 -
        關于本網|聯系我們|鄭重聲明|網站地圖

        主 辦: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 辦:永州市數據局(永州市行政審批服務局)
        網站標識碼:4311000024    版權所有:永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備案序號:湘ICP備05009375號    湘公網安備 43110302000125號
        E-mail:yzcity@163.com    
        聯系電話:0746-8379670(受理網站建設維護,報錯和不良信息舉報等相關事宜)    

      1. 湖南省人民
        政府網
      2. 永州市人民
        政府網
      3. 三湘e監督
      4. 監督一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