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軍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精神,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發展的主題只有一個,就是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發展的立足點轉移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進一步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的更大進步。
健全創新驅動發展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結合永州實際,當下最要緊的是深化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體制機制改革。一是構建全面創新的體制機制。圍繞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建立“鏈長+校長+院長”協同機制,構建“雙鏈融合”創新生態。圍繞智能制造企業、智能制造生產線、智能工位、“智賦萬企”標桿企業,開展“智改數轉”行動,完善數字賦能轉型機制。圍繞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構建“3×2”現代化產業體系;二是優化生產要素配置體制機制。針對永州山地多、耕地少的現狀,建立健全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將畝均稅收、能耗標準等指標納入土地出讓合同,構建土地集約化利用新機制。建立“瀟湘金融超市”數字平臺,整合全市20余家金融機構產品,為中小微企業提供“一站式”融資服務,完善資本要素保障體系。實施“瀟湘人才行動計劃”,在經開區建立“人才飛地”,支持企業在長沙、深圳設立研發中心,創新人才引育留用制度;三是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依托湘南湘西承接產業示范區,建立“灣區研發+永州制造”產業協作模式,縱深推進向南向海向外發展,全方位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催生并提升新質生產力注入澎湃動力。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優化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根據永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強一核、興縣城,促進區域協調、南北均衡發展”精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優化高質量發展空間布局。一是健全“一核兩軸三圈”協同發展機制。積極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構建“一核兩軸三圈”區域經濟格局,強化中心城區輻射帶動,推進冷零聯城發展戰略,打造半小時經濟圈。實施“飛地經濟”共享機制,支持雙牌縣在經開區建設產業飛地園區;二是創新城鄉融合發展路徑。江永縣試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盤活閑置宅基地發展鄉村旅游的做法,要繼續鞏固。寧遠縣灣井鎮建立“村投公司+專業合作社”運營模式、年接待研學游客超30萬人次的經驗,要概括提升。東安縣白牙市鎮推進“三變”改革、農戶通過土地入股戶均增收1.2萬元的試點,要及時總結;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共建機制。組建瀟湘城市群軌道交通投資公司,推進永清廣高鐵、零道高速等重大項目。建設湘桂運河永州段多式聯運樞紐,打造對接東盟的物流通道。加快建設5G基站,打通“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實現產業園區、重點鄉鎮全覆蓋。
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提高生態產品的高附加值。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保護補償條例》精神,依靠改革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生態資源產權交易體系。如在湘江源頭區域開展水權交易試點,雙牌水庫年交易生態用水2000萬立方米。建立林業碳匯開發機制,金洞管理區完成全省首單VCS碳匯交易,實現收益1200萬元。創建“瀟湘源”區域公用品牌,生態農產品溢價率達30%;二是創新“生態銀行”運作模式。如江華縣成立全省首個生態資源運營中心,整合林地、古村落等資源資產,引進文旅項目投資15億元。寧遠九嶷山景區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帶動周邊農戶年均增收8000元;三是健全綠色金融支持體系。如設立30億元綠色發展基金,重點支持循環經濟項目。發行全省首單“碳中和”綠色債券,募集資金5億元用于風電項目建設。建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覆蓋重點排污企業86家??傊?,通過完善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將永州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產業優勢,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提高生態產品的高附加值。
(作者系市委黨校教育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