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走共同富裕道路”。按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如何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們繞不開的重要議題,本文就創新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進行以下幾點思考。
一、整合農村資源,做實特色產業。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發展靠特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核心是做實做優鄉村特色產業,找準發展路徑。一要立足現有資源求突破。既要依托鄉村現有資源,又要突出優勢特色,因地制宜,因情施策,盤活資源,將資源變資產,讓資產出效益。在鄉村農產品加工、鄉村新興服務業、鄉村特色產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方面做實文章、下足功夫。二要立足市場變化求突破。發展特色產業,必須了解市場,對市場需求、運行規律進行深入調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打好時間差銷售產品,提升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要立足特色品牌求突破。品牌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充分發揮本地資產資源優勢,開發文化生態旅游和文化產品,增強鄉村的文化吸引力和經濟潛力。通過引入現代農業技術,做好特色產品的標識化、精品化,包裝策劃一批鄉土良品,融入人文創意,提升產品附加值,增強品牌競爭力,提升經濟效益。
二、加大政策扶持,激活內生動力。政策支持是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的重要條件。首先,要用足用活扶持政策。對于已明確給予的政策和項目,做到‘應享盡享’,逐項研究細化。對現有涉農財政支持政策,采取資金整合、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府與社會資金合作等方式,加大集體經濟發展的資金引導和支持力度,解決集體經濟發展的零、散、小,全面激活土地、產權、產業、市場等關鍵要素。其次,要進一步完善發展政策。繼續完善施行有效的政策措施,依托本地資源,開展村級物業改造提升等多元化項目,鼓勵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各級財政安排一定專項資金,采取貼息、補助或獎勵的辦法,給予支持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企業培育、品牌創建、市場拓展等方面。再次,要創新資金扶持方式。在財政支持上,實現以資金補貼、財政貼息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充分利用社會資金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新金融服務產品,降低融資門檻,實行信貸優先、利率優惠,鼓勵社會力量共同參與集體經濟之中。
三、優化隊伍建設,強化人才保障。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依賴于優秀的人才支撐。首先,我們要精心挑選和配置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人才。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離不開村集體帶頭人,尤其要選拔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帶頭人,這些人應當是具備強烈黨性、事業心、情懷,以及出色的管理和經營能力的黨員。其次,應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政府需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吸引大學生返鄉創業,并從多個途徑選拔本土能人和鄉賢加入農村干部隊伍。同時,應重視吸納那些從外地返鄉經商的人員和退役軍人。通過改善薪酬、福利和晉升機制,激發他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從而為村級集體經濟注入活力。最后,加強人才培訓是關鍵??h鄉應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擴大培訓規模,提升培訓質量。應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集體經濟業務培訓,包括管理技能和農業實用技術的培訓,以增強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確保集體經濟的發展有足夠的人才支持。
四、創新發展模式,拓寬增收渠道。推動農村集體經濟長效持久發展,必須選擇適合本村的發展模式。一是打造“一村一品”發展模式。針對有特色、有產業的村,推廣“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探索“黨建+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村集體以集約經營方式發展主導產業,統一生產、統一加工、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分紅。在產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延長產業鏈,實現農民增收,集體增效。二是探索“飛地經濟”發展模式。針對有資金項目、無產業的村,整合村級財政扶持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以“飛地+抱團”形式入股,向城市周邊、優勢資源村、工業園區、產業密集度高的區域集中,跨地域異地發展,形成產業鏈上的優勢互補,促進資源共享和市場拓展,實現互利雙贏。三是推行社會化服務發展模式。針對有條件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要求組建生產經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立足稻田翻耕、育秧機插、冷鏈倉儲、加工銷售、物流配送、技術服務等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項目實施。同時,還可組建施工隊、服務隊、勞務、運輸等公司,承接勞務、服務、建筑等業務,拓展集體增收渠道,實現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