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號: | 4311000024/2025-36549 | 發文日期: | 發布機構: | 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主題詞: | 衛生健康 |
統一登記號: | YZCR—2025—01003 | 信息時效性: | 待評估 | 文號 : | 永政辦發〔2025〕8號 |
YZCR—2025—01003
永政辦發〔2025〕8號
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永州市培育大健康產業若干措施》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管理區,永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市人民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機構:
《永州市培育大健康產業若干措施》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永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5年9月24日
永州市培育大健康產業若干措施
為加快全市大健康產業發展,推動“健康永州”建設,培育新興支柱產業,根據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湖南省培育大健康產業工作方案》(湘政辦發〔2023〕5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以下措施。
一、發展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
(一)推廣中藥材種植。重點打造厚樸、黃柏、青蒿、山蒼籽、迷迭香、重樓、玉竹、黃姜等特色優勢中藥材種植基地。通過“產供銷共建”方式,參與省級中藥材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建設,鼓勵中藥生產企業自建、共建符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生產基地。支持重點鄉鎮建設一批集中連片、生態化種植、機械化作業、信息化管理的規范化生產基地,支持道縣厚樸打造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抓好冷水灘區、零陵區“湘九味”中藥材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
(二)推動藥品制造賦能。加快推進“湘九味”蘄蛇粉項目、仟億紫薇山(湖南)藥業有限公司血液透析液(粉)生產項目建設,強力推動萬眾制藥中成藥生產基地及基本藥物配送中心項目盡快投產。壯大永州特色藥材、道地藥材產業及深加工規模,打造產業集群。
(三)支持瑤醫藥創新發展。推進瑤藥標準研究與制定,構建瑤醫藥產業體系,打造瑤醫藥產品生產基地。持續深化與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協同合作,加強瑤醫藥產品研發與轉化應用。
(四)加強技術研發。支持優勢企業深化與中藥種植及加工企業的合作,推進“原輔料+生產”一體化發展。推動體外診斷產品、高性能診療設備及核心零部件(元器件)、醫用材料和植(介)入類醫療器械、可穿戴智能設備、基因檢測、新型防護用品等領域產品開發與產業化,基本實現主流醫療裝備有效供給,提升高端醫療裝備產品性能和質量水平。
(五)加強醫藥物流和零售服務。健全藥品集中采購制度,加快完善醫藥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現代醫藥流通骨干企業。規范發展專業化第三方醫藥配送服務。支持醫藥零售連鎖企業健康發展,加快形成覆蓋全市的連鎖網絡。推動醫藥傳統零售模式轉型升級,構建“醫藥零售+中醫服務”“互聯網+醫藥營銷”等新模式新業態。提質搭建進出口服務平臺,調整完善“一站式”進出口服務措施。
二、壯大健康食品行業
(一)深化農產品加工。深挖特色資源,提升加工能力,注重打造行業標桿。圍繞健康食品、休閑食品、食品添加劑、產品購銷流通等重點環節,建立健全“四庫一清單”(產品信息庫、企業信息庫、供應商信息庫、客戶信息庫和產品購銷流通清單),大力引進培育龍頭企業,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集聚一片”的“葡萄串效應”,打造一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三品”標桿企業。
(二)推動藥食同源產品開發。利用永州玉竹、羅漢果等藥食同源藥材資源,開發代用茶、即食膏方、養生湯料包等便捷化產品。深入挖掘瑤族醫藥養生文化,探索建設瑤醫藥膳體驗館。打造永州藥食同源創新中心,重點攻關低溫萃取、膜分離等綠色提取技術。支持企業開發中藥多糖、黃酮類等功能性成分提取物,應用于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保健食品的研發。推動地理標志產品升級為健康養生食品。
(三)深化功能食品加工。發展方便營養型食品,推動傳統食品工業化、健康化發展,推廣永州米粉、東安雞等地方特色食品工業化生產加工,開發低鹽低脂即食米粉、真空包裝風味鹵制品。利用葛根、茯苓等原料,研發降糖降脂代餐粉、護肝解酒咀嚼片等功能性產品。開發適應健身、母嬰、銀發群體的定制化食品。創建省級藥食同源重點實驗室。建設永州國際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共建“種植基地+加工園區+冷鏈物流”跨省合作樣板區,爭取“湘品出湘”專項通道。
三、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一)優化醫療資源配置。整合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市、縣、鄉、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發揮市級公立醫院在城市醫療集團中的牽頭作用、縣級醫院在縣域醫共體中的龍頭作用,打造“15分鐘就醫圈”,補齊基層醫療服務短板。建立職業院校和其附屬醫療機構設備共享機制。
(二)推進區域醫療中心和副中心建設。支持市中心醫院建設市級綜合性區域醫療中心、市中醫醫院建設市級中醫急救聯盟和市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依托縣人民醫院建設市域醫療衛生副中心;依托縣中醫醫院建設市域中醫醫療副中心,在南部縣推動建設1—2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依托鄉鎮衛生院建設縣域醫療副中心;支持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社區醫院。
(三)加強??菩葬t療中心建設。依托市中心醫院建設市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區域病理檢測中心,依托市中醫醫院建設市康復中心,依托市第一人民醫院建設市口腔醫院,依托市婦幼保健院建設市婦幼保健中心和市婦女兒童醫院,依托市疾控中心建設市職業病防治醫院,依托永州皮膚病醫院建設市級皮膚病??漆t院,依托市第四人民醫院建設老年病醫院。
(四)加強重點??平ㄔO。針對重大疾病加強核心??平ㄔO,在中心城區建立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基地,構建覆蓋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品阵w系。加強縣市區基礎??平ㄔO,根據區域規劃和疾病譜,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提升醫院??坪诵母偁幜?。
(五)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續推行腦卒中、骨傷病等康復病種住院按床日付費,強化政策協同,探索按病種分值付費改革與中醫醫保支付改革、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有效銜接。
四、強化健康管理服務
(一)提升健康體檢能力。結合精準醫療和健康醫療大數據,重構健康體檢產業,滿足多樣化和差異化服務需求。鼓勵和引導專業健康體檢機構連鎖化、集團化經營,培育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業健康體檢機構和品牌。開展疾控機構社會化服務試點。
(二)提升中醫保健能力。建設市級中醫治未病中心、縣級中醫治未病科室,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館中醫治未病服務。建設市級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實訓基地,推進中醫康復中心建設,推廣一批中醫康復方案,提高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制定推廣適宜的中醫藥簽約服務包。
(三)提升康復服務能力。建成以康復醫院、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為主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的康復醫療服務體系。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實現康復醫學科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設康復醫療服務床位。支持和引導社會力量舉辦規?;?、連鎖化的康復醫院。推進市腦科醫院建設市級精神醫學中心和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四)提升醫療照護能力。將醫療照護納入全市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持續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統籌醫療照護需求和供給。推動組建專業團隊,鼓勵引進優質醫療照護服務機構,滿足老年人健康恢復需求。成立市嬰幼兒照護服務指導中心和質控中心,建立專家庫和行業協會。落實新建居住區按每千人6個托位的標準建設任務,公立機構托位比例達到30%。
(五)推進健康保險。促進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パa銜接。支持保險公司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銜接的各類醫療保險、疾病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等健康保險產品。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鼓勵商業保險積極參與長期護理保險建設。支持保險公司發展食品安全責任保險。
(六)加強健康人才培養。推動健康產業實用技術技能人才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深度合作,培育一批健康領域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中醫藥“神農人才”工程,依托職業院校、老年大學等建設一批健康產業實訓基地。
五、促進健康產業跨界融合
(一)促進康旅融合。以承辦第七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著力提升“健康+旅游”產業融合水平。推動優質醫療機構、旅游服務機構和旅游休閑基地深度合作,參與建設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實施“森林康養+”行動。整合市級公立醫院和市福利中心資源,統籌建設生態醫療康養城。加快江華瑤族自治縣千年瑤寨桐沖口中醫藥康養旅游省級體驗基地建設。聯合湘桂粵贛“四省九市”協同推廣“養胃之旅”“瑤寨康養之旅”等康養旅游精品線路。
(二)促進醫體融合。加快構建覆蓋縣、鄉、村三級的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重點推進宋家洲體育公園、湘江西路體育公園、瀟湘步道(永州段)、市青少年運動訓練基地(市水上運動服務中心)、寧遠縣蓮花山體育公園等項目建設。著力培育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極限、馬拉松等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支持創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體育俱樂部品牌。高質量舉辦中國龍舟公開賽、半程馬拉松等體育賽事。
(三)促進醫養融合。推動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比例達到100%。支持公立中醫醫院至少建成1家緊密型醫養結合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當地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提供醫養結合服務實現全覆蓋,將市中醫醫院打造為醫養結合標桿醫院。大力推進安寧療護標準病房建設。培育壯大一批智慧健康養老企業。
(四)促進康美融合。鼓勵發展外科美容、皮膚美容、注射美容和口腔美容,積極培育中醫美容,做大做強一批公立醫院醫療美容,做強做精一批社會醫療美容機構,在生物提取物領域著力打造一批高端化、可信賴的醫療美容品牌。
(五)促進醫教協同。強化衛健部門與職業院校合作,共建醫療衛生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深化科研合作。聚焦“小胖墩”“小眼鏡”“小星星”“小骨干”“小蛀牙”兒童健康“五小”問題,構建系統高效、防治結合的兒童健康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健康知識進校園”活動。
六、加強大健康產業發展保障。強化政策支持。對大健康產業領域技術創新、產業化項目等給予重點支持,加強用地、用能、原材料等要素保障,全面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規范健康產業市場。嚴格落實國家行業準入制度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服務環境。打造永州市大健康產業聯盟。服務集群企業技術攻關,持續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檢測檢驗平臺、創新研發平臺、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平臺,打造獨具特質的健康產業生態。強化健康教育和宣傳。引導釋放健康消費需求,深化健康產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形成健康消費與健康供給良性互動發展格局。
以上措施自本文件印發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