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新聞網訊(通訊員 程歡 何少志)“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位于道縣清塘鎮樓田村的濂溪故里是理學文化開創者和湖湘文化先驅者周敦頤先生的故鄉,自宋朝以來,歷代為名賢景仰、膜拜,現如今也成為了無數文化愛好者的打卡勝地。
周敦頤先生的故居依山傍水,靠山而建。故居前有大片的蓮花池,每當蓮花盛開時,置身其中,神清氣爽,滿目圣潔。故居采用磚木結構,三間堂式,外圍青磚藍灰墻,內部純木結構,是典型的湘南古民居風格,傳統而又不失雅致。
敦頤先生就出生在這世代書香仕宦之家,家風優秀,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屋內兩邊的展板圖上展述的是先生為官時的一些故事。其中一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先生在任永州通判時,侄子仲章來看他,想求個一官半職,先生在拒絕后,還寫了一封信讓他帶回去給鄉親們傳閱。
“事冗不知精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敝v解員張以說到。周敦頤在這封《任所寄鄉關故舊》的家訓中寫到:“我這一生為民做事不知疲倦,為官清廉倆袖清風贏得了內心的安定睡夢安穩,家鄉的父老鄉親時常掛念我,詢問我的近況,其實這些年,我和在家鄉時一樣,過得一般?!?/p>
“官清贏得夢魂安”道出了先生為官的宗旨,他終生不卑小官,盡心職事,不憚勞瘁,清正廉潔。好友潘興嗣為其寫的《錢不滿百》,講述的就是先生在生病時拿不出醫藥費,窮的只剩幾十文錢,家中唯一值錢的只有一個破箱子。
正如他所作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花所代表的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君子形象,就是先生一生的寫照。先生每到一地任職時,第一件事是“首修學校以育人”,整修官方校舍,親自登臺授課,著述勸學,在古代教育史上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如今散落于全國各地的“濂溪書院”就有30多座,這就是他興學重教、廣植桃李的見證。
在故居不遠處,恢復重建的道州濂溪書院氣勢恢宏,文氣沛然,整個項目占地37.2畝,包括了狀元橋、鐘鼓樓、愛蓮亭、太極亭、清風樓、書畫攝影長廊等20余項,是融教育性、警示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廉政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繼承理學文化和傳播廉政文化、湖湘文化的重要平臺。
如今,濂溪故里每年吸引50多萬游客前來打卡。在這里,除了敦頤故居、濂溪書院,你還可以到文塔、古民居、圣脈泉、道山以及道巖這些景點拍照打卡,感受這里的千年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