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新聞8月6日訊(通訊員 王建鋼 張詩怡)為做好長江十年禁漁效果評估及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7月25日至8月3日,永州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組織開展了2025年首次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工作。
精心組織,保障有力
本次監測在永州共設立4個監測站位,分別為冷水灘區湘江段、零陵區瀟水段、東安縣紫水河段和雙牌縣瀟水段。抽調全市水生生物監測業務骨干,組建4個監測小組,每組配備聯絡員1名、市級監測人員1名、漁政執法監管人員2名、湖南農業大學水產學院技術操作人員2名及捕撈作業人員2名,全力保障監測工作順利開展。7月25日,組織召開監測工作啟動儀式暨培訓會,全面部署任務,并對監測人員進行了水生生物規范化采樣流程、漁獲物分類鑒別與測量、應急處置及安全防護等專業技能培訓,有效提升了監測人員技術水平,筑牢監測數據根基。
精細操作,嚴謹規范
監測工作嚴格執行相關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依據《2025年永州市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工作行動方案》,各小組明確分工、把握節點、嚴守要求。工作人員每日詳細記錄浮游生物、底棲生物采樣情況及漁獲物的捕獲時間、地點、種類、數量等信息,形成工作日志并于當晚10點前匯總上報。采樣與測量過程嚴謹細致:使用測深儀、透明度盤等專業工具精準測定水溫、透明度、pH值等水質指標;采用適配的浮游生物網與抓斗式采泥器進行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多點采樣;對捕獲的漁獲物進行精準種類鑒定、精確測量稱重、規范組織提取及標本保存,確保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全面性和準確性。
精準保護,成效明顯
監測團隊精心設置調查斷面,重點選取保護區河段、流水區域、支流匯入口及河漫灘等典型水域生境,綜合運用分層設點捕撈采樣等方法,組織了定點監測、重點物種跟蹤監測和數據整合應用分析,初步建立了水生生物監測項目數據庫。本次監測在4個監測站位內共發現魚類50余種,其中包括波紋鱖、中國少鱗鱖、大刺鰍、叉尾斗魚、大鰭鳠等珍稀魚類。在東安縣和雙牌縣的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監測到了刺鲃、華鳊、厚唇魚、光倒刺鲃、擬尖頭鲌等保護品種。此次監測到的魚類品種和數量較往年顯著增加,表明湘江永州段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態勢總體向好,完整性指數持續提升,已成為湘江干流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段之一。
水生生物是水生態環境健康狀況的“晴雨表”,其種類、數量及群落結構的變化直觀反映了水體的生態質量。本次監測工作不僅系統摸清了永州市漁業資源的“家底”,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系統科學評價奠定了堅實基礎,對推動漁業資源保護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